滨州西区公寓-滨州西路租房信息最新
1.滨州公租房*政策怎么样
2.垃圾短信的主要问题
滨州公租房*政策怎么样
滨州公租房政策主要为“夹心层”人群保障,所谓夹心层有两种定义:一是内夹心层,指虽然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条件,但又买不起经适房的住房困难家庭,将为其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租房,租金最低为市场价的40%;二是外夹心层,指超出经适房供应范围,但又买不起普通商品房的人群,主要以新参作、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将为其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租房,租金最低为市场价的80%。
滨州公租房政策根据《滨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虽然申请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租房的申请条件仍然规定申请人户籍为滨州户籍,但是针对大量初到滨州工作及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申请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公租房只需在本市工作并签订3年以上(含3年)劳动合同即可,专业引进人才及连续缴纳三年社保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样享有申请资格。
滨州公租房政策根据《办法》规定,申请社会力量建设的公租房只要上年度个人年可支配收入在7万元以下、个人资产净值低于25万元或者是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14万元以下,家庭资产净值低于50万元即可申请。
而滨州副市长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个人收入上限可能提高至年收入税前10万元,这将令更多打工仔受惠。
垃圾短信的主要问题
在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现身说法”,称骚扰电话、短信已经愈演愈烈,国家亟需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公民隐私。调查发现,当下无论是办证、办卡、网上购物、看病就医等诸多方面都会涉及到公民个人信息,许多商家以各种名义获取市民的个人信息,而不少市民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随意留取,导致外泄。
短信几乎成广告推销专用,九成是垃圾信息
“海景现房,小户型精装修,详情来电致电”、“现有宝马、奔驰、奥迪九成新车,最低10万”……翻看您的手机,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短信里充斥着此类卖房、卖车、打折促销甚至开发票、办贷款的垃圾短信,有些是以手机号发来,而绝大多数都是“106”开头的商业号码。这些短信,九成以上都是“被接收”。
市民朱先生在一处楼盘开盘时留下了个人信息,之后他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好几条“卖房短信”,根本不是他关注的楼盘,后来演变成多家房产经纪人给他打电话推销房子。
记者采访发现,多位市民和朱先生的遭遇一样,会莫名其妙收到各行各业的推销短信。在短信渐渐被“微信”替代的今天,短信功能仿佛成了商家“推销专用”。“现在与人沟通很少用短信了,手机里90%以上短信都是垃圾短信。”有市民感叹。
调查得知,在烟台批量群发一条短信成本只要3分钱,而且操作简单,一次可批量向1000个手机号码发送短信,而且内容不经审查。
短信危害更大,学生、老人是易上当群体
推销广告外,许多“垃圾短信”还以中奖的名义进行,让一些等待“天上掉馅饼”的人吃了大亏。莱山区瀛洲大街派出所由于靠近烟大、山工商、滨州医学院三高校,经常接到学生报案称被“中奖短信”骗了。
“中奖短信往往跨省甚至跨国,侦破难度非常大。”瀛洲大街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平常派出所和学校经常进行防骗宣传,但仍有不少学生上当。“比如,许多学生都租房子住,一些短信就以房东名义,让把房租打到一个卡上。有的学生接到这类短信后不经过核实,就随意打钱。”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此类短信防不胜防,只有做到“不信”才不会被骗。
除了学生之外,一些中老年人也是易上当的群体。比如骗子会称“你的银行卡被用来,请把钱转到安全账户“,一些老年人缺乏社会经验,一步一步落入骗子圈套。记者调查了解到,此类短信或电话往往是无指定目标的“群发”,骗子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捕捉”上当者。
详细个人信息咋外泄了,泄露渠道令人担忧
通过媒体的不断宣传,许多市民的防骗意识有所增强,已经不再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部门”工作人员能轻易说出你的名字、地址、车牌号、甚至孩子的出生日期,可信度便会大大增加,但这仍可能是骗子的花招。市民不禁要问,这些信息骗子从何而来?
孩子刚出生不满一月,市民周女士“坐月子”都没得清闲,除了接到推销婴幼产品的电话,还接到过“济南财政局”工作人员速领“新生儿补贴”的电话。“对方先说出了我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还知道我孩子出生的时间、地点、血型,我当时真被唬住了。”周女士说,对方自称济南财政局工作人员,有新生儿补贴政策,可以领取4800元,一番交谈后对方让周女士到ATM机上操作,把钱打到她银行卡,但是卡里要有超过4800元的余额。一听说要ATM机转账,周女士意识到是个,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骗子怎么能这么详细地知道自己和孩子的信息。
市卫生局工作人员表示,经常会接到市民电话咨询“新生儿补贴”政策,其实不过是骗子的新骗术。此外,家里老人去世还不到一周,“国家民政局”工作人员就来电补贴“丧葬费”;新车还没挂牌,就有人主动来电为你“购车退税”……这些来电能准确说出当事人家里的情况,增加可信度,让人不免怀疑泄密渠道。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医院护士留取病人信息卖给推销保健品的企业,然后几经辗转信息落入分子手中。采访中,不少接到过“新生儿”电话的家长都怀疑是医院泄露了个人信息。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让隐私真正能隐起来
除了办银行卡,购买机票等需要填写市民信息外,办张商家的会员卡也要留电话、提供身份证号,就连领一张“赠券”都要留信息。
“我在市里一家商场吃饭,满100获50元代金卷,结果领了代金券后工作人员让我留个信息,填写姓名和联系电话。”市民于女士说,当时她就觉得领个券为什么要留个人信息,对方说是为了统计人数,结果留了电话后没几天于女士就收到该店的促销信息。“其实就是为了推销用,以后再让留信息,我就留个假的电话。”于女士无奈地说。
此外,许多生活方面的细节也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快递包装盒随意丢,停车提示卡一直放在车上,在网上随意填写注册信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行为都会导致个人信息丢失。根据搜狗号码通等机构发布的报告,全国的骚扰电话总数超200亿通,这次全国两会不少政协委员也带来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提案。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过程漫长,公民只有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才能让隐私真的“隐”起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